爱游戏体育-6年投入4000多万坚守中乙,泉州亚新投资人坦言,既然选择了,就傻到底吧
在中国足球的低级别联赛中,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,其中泉州亚新足球俱乐部的坚持与挣扎,或许正是中乙联赛的一个缩影,俱乐部投资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,过去6年间累计投入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,却始终未能实现冲甲目标,面对长期的经济压力与成绩瓶颈,这位投资人无奈笑称:“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傻就傻到底吧。”
坚持与投入:六年四千余万的无声付出
泉州亚新足球俱乐部成立于2017年,其前身是一支地方业余球队,在投资人陈先生的资助下逐步转型为职业俱乐部,六年来,俱乐部主要征战中乙联赛,这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体系中的第三级别,关注度低、商业价值有限,但运营成本却不低,据陈先生介绍,每年俱乐部的基本开支包括球员薪资、场地租赁、差旅费用、青训投入等,累计已达600-700万元,而六年的总投入更是突破了4000万元。
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来自陈先生个人的其他爱游戏体育产业支撑,包括本地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务,近年来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得外部输血愈发艰难。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还要坚持,其实我也说不清,可能就是一点情怀吧,”陈先生苦笑道,“足球这东西,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,尤其是在低级别联赛。”
成绩与困境:长期徘徊中乙的无奈
尽管投入不菲,泉州亚新在竞技层面却始终未能突破,六个赛季中,球队最好成绩是中乙南区第五名,距离冲甲附加赛总是差之毫厘,2023赛季,球队甚至一度面临降级风险,最终以第十名惊险保级,这种成绩的停滞,不仅打击了球迷热情,也让俱乐部的生存愈发艰难。
中乙联赛的竞争环境近年来日趋激烈,不少球队依靠大企业背景或政府支持获得稳定资金;一些俱乐部因资金链断裂而解散退出,泉州亚新作为一家纯民间投资的俱乐部,既缺乏政策倾斜,又难以吸引商业赞助,其生存全靠投资人的“傻坚持”,主教练李明(化名)表示:“我们每年都在为保级而战,球员们很拼,但资源有限,能维持现状已经不易。”
投资人心声:“傻就傻到底”的背后
陈先生的“傻就傻到底”并非一时气话,而是多年挣扎后的释然,他坦言,自己最初投资足球是出于对家乡体育事业的热爱,也曾幻想过冲甲成功、甚至走向更高舞台,但现实是,低级别联赛的曝光度低、商业回报几乎为零,连球员招募都成问题。“好苗子要么去中超中甲,要么选择转行,我们只能捡漏一些年轻球员或老将,”陈先生说,“有时候看着账户里的数字,真想撒手算了,但一想到球员和工作人员的努力,又狠不下心。”
这种矛盾心理在低级别联赛投资人中并不罕见,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多年,但基层俱乐部的生存环境并未根本改善,缺乏造血功能、依赖单一投资人的模式,使得许多球队像泉州亚新一样在温饱线上挣扎,陈先生表示,自己曾尝试寻求政府合作或企业赞助,但均无果而终,“足球在这里更像是一种负担,而不是资产。”
坚持中的微弱曙光
尽管前路艰难,泉州亚新并未放弃希望,俱乐部近年来开始注重青训体系建设,与本地中小学合作培养年轻球员,试图打造长期发展基础,2023年,泉州亚新U15梯队首次获得省级青年联赛冠军,这或许是一丝曙光,陈先生表示,如果未来能涌现出几名优秀球员,通过转会换取资金,俱乐部或许多一条生路。
中国足协近年来推行的联赛改革和区域化赛事布局,也可能为低级别俱乐部带来机遇,中乙联赛计划于2024年扩军至20支球队,并增加区域性分组比赛,以降低运营成本、提升比赛竞争性,泉州亚新若能利用本地球迷基础,或许能在新赛制中找到立足点。
基层足球的坚守与代价
泉州亚新的故事,是中国基层足球的一个缩影——激情与无奈交织,坚持与牺牲并存,六年四千多万的投入,换来的不是冲甲成功,而是一种“傻到底”的执着,这种执着背后,是投资人对足球最原始的热爱,也是对本土体育文化的一种守护。
在中国足球整体低迷的当下,低级别联赛的生存问题愈发凸显,泉州亚新的挣扎提醒我们,足球不仅是顶级联赛的星光熠熠,更是无数基层俱乐部和投资人的无声付出,他们的“傻”,或许正是这项运动最纯粹的本质:不求即时回报,只因热爱而坚持。
泉州亚新能否等来转机,尚未可知,但陈先生的一句话或许道出了许多同路人的心声:“足球这条路,走了就难回头,傻就傻吧,至少我们还在场上奔跑。”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